每一缕柳絮都有无限的可能性

前言

独自一人走在中关村公园听着孟岩老师的播客【无人知晓】,迎面飘来一缕缕柳絮,耳机里传来孟岩老师让人安宁的声音“鱼不存在,天空下着钻石雨,每一朵蒲公英都充满无限可能…”。

正文

北漂的第二周,我如愿进入了大厂的核心组实习。科研与工作的双重压力像两堵不断逼近的墙,挤压得人透不过气。第一周的每个夜晚,我都需要听着孟岩的【无人知晓】入睡。他的声音平和、安宁,像一剂镇定药,暂时抚平我紧绷的神经。

每当被这样的窒息感包围时,那个盘桓在心底的问题就会浮出水面——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它会在深夜叩问,在清晨低语,像一道无法回避的阴影。

考研那年,面对巨大的不确定性,我也曾陷入同样的困惑。无论从哪个角度思考,最终都逃不过死亡的消解。所幸那时,我在B站刷到许多互联网“成功人士”的故事——他们凭借努力,创造出优秀的产品,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就。我像抓住一根浮木,以此作为锚点,暂时压下心头的不安。

而现在,我已半只脚踏入当初为自己设定的“成功半径”。可真正置身其中,才发觉所谓的“光环”背后是什么——是随时可能响起的告警电话,是年纪轻轻却已白发丛生、眼下青黑的同事,是下班后仍要随身携带的电脑。我并非畏惧高强度的工作,而是恐惧这样的付出换来的结果,是否真的能说服我自己?答案很可能是不能

第一周的夜晚,我反复听着【无人知晓】的那期《鱼不存在》,却因困倦而从未真正听进内容。直到这个周末,才完完整整地听完。它讲述的是露露·米勒的《鱼不存在》一书,主角是大卫·斯塔尔·乔丹——斯坦福大学的建校校长,一位执着于为自然世界建立秩序的分类学家。他发现了当时人类已知鱼类的近五分之一,却在人生中接连遭遇重创:妻子病逝、孩子夭折、好友意外身亡、毕生心血毁于地震。然而每一次,他都能迅速恢复,重新投入事业。

起初,我像作者一样,深深敬佩他的坚韧。即便后来得知他推行“优生学”、掩盖斯坦福之母的死亡真相,我仍被他对意义的笃定所打动——直到故事的结尾:他死后,毕生研究的“鱼类学”被推翻,科学界宣布——“鱼”这一物种根本不存在。

那一刻,我浑身发冷。

乔丹曾是我心中“意义”的象征,可最终,他赖以生存的信仰被证明是虚妄。这让我不得不面对那个被自己压抑已久的念头——人生或许本就没有意义。我们总想抓住某些东西作为锚点,可它们总会被时间冲刷、被现实否定。那么,意义究竟何在?存在又为了什么?为何即便死后,我们仍逃不开这样的拷问?

后来,作者找到一位曾被“优生学”判定为“不合格者”而被迫绝育的女孩安娜。她问:“‘鱼’是不是和‘不合格者’一样,只是一种错误的标签?”——是的,鱼不存在,人类错了,这才是真相。

奇怪的是,这个事实不再让我恐惧,反而带来一种奇异的安宁。如果“鱼”不存在,那么社会的规训是否也不存在? 原来,我害怕的不是“人生无意义”,而是害怕自己24年来沿着社会既定轨道走的路,最终毫无意义,却无路可退。

长大的过程,或许就是学会不再轻信别人贴给自己的标签。 另一个世界确实存在,但它不在远方,而就在这个世界之中——只是我们一直未曾真正看见。

最后,记录下孟岩老师的原话,“在实现目标这个单一的人生轨迹之外还有更多美好的事情在等待着我们发现,更重要的是,从更大的视角,更长的时间来看,我们所定义的目标,我们笃定地寻找到的人生的意义,很可能是错的,拜托,我们想一想自己很可能是错的这种可能性,在这本书的结尾,露露·米勒说:‘我放弃了鱼类,得到了一把万能钥匙,得到了一把万能钥匙,这把鱼形的万能钥匙 ,把我从世界的规则中跳脱出来,进入了更自由的世界,那是藏在这个世界中的另一个世界,是窗外那个没有束缚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鱼不存在,天空下着钻石雨,每一朵蒲公英都充满无限可能。’,是的,鱼不存在,世界充满无限可能。”